日照水庫是山東省日照市的主要水源地,流域覆蓋面積800多平方公里,對日照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。
如何保護好日照水庫,確保市區人民喝上放心水?日照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,把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列為12項“為民辦實事”項目之一,編制出臺了《日照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》、《日照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方案》等一系列規劃,大力推進日照水庫水源地保護工程,不斷提高水源地保護區環境準入門檻,嚴查水源地保護區環境違法行為,積極實施水源地綠化工程。2009年,城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%。
嚴格環境監管,確保水源地環境安全
為嚴控企業污染源,日照市組織環保等相關部門嚴格排查水源地內污染安全隱患,堅決取締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和污染源,防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。對分布在水環境敏感區域、不能穩定達標排放、存在污染隱患的企業,采取限期治理、關停、搬遷等措施,消除流域環境安全隱患。
日照水庫坐落在東港區,東港區嚴格環保審批,從源頭上控制水源地區域內新污染源的產生,嚴禁污染項目上馬。對竣工項目做到“四個不驗收”,即污染治理方案未經審查同意的項目不驗收、環境監測報告不合格的項目不驗收、污染防治設施達不到國家標準和環境質量要求的項目不驗收、排污口整治不到位的項目不驗收。同時,堅持主動巡查、日常檢查、隨機抽查、重點督察“四查機制”,實行全程跟蹤監督。
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實際,日照市劃定禁止項目開發和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區域,大力推廣高效低毒、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,以減少水體中氮、磷和農藥含量。為加強付疃河下游的河套水源地保護與管理,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,日照市先后投入100多萬元對河套水源地進行了多次技術改造,建設了攔河壩,在水源地周圍設置了安全警示標志,在區域內安裝了視頻監控設施,并加強了水源地水質監測分析,做到一月一監測,有效保證了水源水質。
日照市開展了石材污染專項整治活動,制定區域限批、建設項目管理、淘汰機制和定期通報等制度,集中整治違法排污和未批先建的石材加工戶,集中查處一批、處罰一批、關停一批,堅決制止石材加工業污染飲用水水源地的環境違法行為。已先后關停水源地上游大鋸加工石材業戶23家,處罰300多家,切實提高了石材業戶的環境意識和治理污染的積極性。
日照市還開展了違規建設專項整治活動,重點加強日照水庫、馬陵水庫水源地區域的違法建設巡查力度,建立違法建設巡查與舉報轉辦制度,嚴控水源地區域新增違法建設項目。先后查處水源地區域違法建設項目13處,拆除6處。
四道保險筑起飲用水源地防護網
日東高速公路日照水庫特大橋橫跨日照水庫,一旦發生危化品運輸車輛交通事故,造成危化品排入水庫,將直接影響到水源地的安全,如何才能保證水源地水質不受污染,確保日照水庫水質安全呢?
2009年5月18日,山東日照水庫特大橋上完了4道“保險”,為保護日照水庫織起了結實的“防護網”。
第一道“保險”就是投資近800萬元,用500多噸特種碳素鋼建成的4層梁柱式護欄,把大橋兩側罩上了一張“大網”。據了解,這些護欄結構是中空的,能夠吸收能量,減少緩沖,保證車輛不會翻下大橋。
第二道“保險”從橋面上瞅不見,它藏在橋下。一旦發生車禍,車上的危化品流到哪里,就依靠這道“保險”來解決。這就是投資256萬元,對水庫特大橋橋面實施的橋面污水處理工程,在大橋兩邊各設一道集水管,匯集橋面污水;在橋的中間設2500立方米的貯水池,收集橋面污水;西側設1340立方米的貯水池,收集大橋西側路面污水。
第三道“保險”也很厲害,水庫大橋上有任何風吹草動,都會被“電子眼”監控,包括來往車輛的即時速度都會出現在監控屏幕上。遇有交通事故或路面有散落障礙物等異常情況時,監控室會在第一時間發現并掌握情況,有利于消除交通安全隱患,及時清除散落物,避免對水庫水質造成污染。
第四道“保險”設在路上,10余塊大型警示牌、震蕩標線、減速標志、太陽能頻閃燈,隨時提醒駕駛人員保持警惕,減速慢行。同時在路上設置繞行標志,引導分流危化品運輸車輛繞行,控制危化品運輸車通行量,從源頭上減少事故發生率,確保水庫水質安全。
實施生態修復因地制宜播綠
針對水庫匯流區域生態環境脆弱、森林覆蓋面低、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實際,日照市大力組織實施日照水庫水源地綠化工程,恢復生態,涵養水源。
東港區對水源地區域涉及的南湖、陳疃、西湖3個鎮的38個行政村進行科學規劃,本著宜林則林、宜果則果、宜茶則茶的原則,通盤考慮,高質量、高標準制定了東港區綠化工作實施方案,并邀請了市林業、園藝、茶葉等有關專家,對日照水庫水源地綠化工作進行了現場論證。從日照水庫水位線開始依次規劃蘆葦、竹子、松、柏、刺槐、楊樹、雜果,修筑環庫路、隔離溝等。
東港區成立了由分管副區長指揮的水源地保護工作指揮部,抽調林業、水利、交通、茶葉技術人員成立道路規劃、整地規劃、工程實施和茶葉發展4個工作小組,全面抓好推進落實工作。建設中,堅持把建設生態公益林與發展經濟林結合起來,把退耕還林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,把栽植茶葉與高干林木結合起來,實現了生態效益、經濟效益、景觀效益相統一,綠化標準、設施配套、梯田整治相和諧的優美效果,努力把水源地周邊打造成山青、水秀、路美、林豐的生態農業精品工程。
目前,東港區已發展茶葉、花卉、黑木耳、藍莓等有機生態農業兩萬多畝,已成片造林2.3萬畝,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平方公里,較好地發揮了綠色植被防汛、儲水、凈水的作用。